香蕉盛產,價格又大跌。有人分析,因為之前價格飆漲,斷了國外供應鏈,被菲律賓及南美搶佔市場。也有人痛罵,政府只忙選舉,不管農民死活。
政府該不該插手控管市場,見仁見智。我個人相信,政府應該幫助基層與弱勢,例如農夫,不能放任所謂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,尤其在台灣,其實資本場變型成裙帶資本主義。但我更在意的,其實是大家搶種香蕉、過剩跌價的問題,以及它背後顯示的台灣式行銷思維。
去年就有同樣的新聞,蘋果日報說,因為「價格飆高,近期又因農民搶種,價格崩跌。」
香蕉生產過量,是台灣、甚至華人做生意一窩蜂的思維所致。選擇生產什麼產品、賣什麼、怎麼賣,就是行銷。
我學行銷時,每個老外老師一開始都會講,行銷的重點,是要找出市場上有什麼需求還沒被滿足、甚或是創造新的需求,然後透過行銷過程賣東西,告訴消費者我們這個產品可以滿足你的需求。
但台灣式、應該說華人式行銷就完全不同。我之前曾去聽一位香港來的亞馬遜行銷專家講座。他教導學員成功行銷的方法,就是上網去查現在什麼東西賣得最好,然後去找工廠生產,賣那種產品,一定會賺錢。
照他這種做法,不久後市場就一窩蜂充斥一樣的產品,然後打價格戰。比拚的,就是誰的成本可以壓得更低,或是利潤可以最薄。
許久以前,網路上也盛傳一個「行銷大師」教導銷售技巧的文章。大意是說,一個擺攤賣辣椒的大嬸是真正行銷大師。她遇到消費者詢問「這辣椒辣不辣?」的時候,因為不能確定消費者到底愛辣還是怕辣,就分別用「紅的辣、不紅不辣」、「長的辣、短的不辣」、「硬的辣、短的不辣」這樣的話術,很快就把整攤辣椒賣完。
「行銷大師」竟然稱讚這是行銷的真締。更可怕的是,除了一般人之外,很多廣告行銷的從業人員也視之為經典。這就是華人行銷。
這故事,我幫它照現實情況接著寫完吧。這位行銷達人大嬸的辣椒生意很好,依照「什麼生意好就賣什麼」的行銷最高指導原則,沒多久,附近就出現另一個攤子。新的辣椒攤老闆娘跟客人說:「我的辣椒,跟她同個大盤商進貨的,無論你喜歡辣或不辣,在她那買哪一種,來我這買就對了。我便宜她一塊。」
兩家生意還是不錯。很快,有人先聽過了第一、第二家老闆娘的話術,又開了第三家、第四家、第五家。消費者不用多久也發現,辣椒紅不紅、軟硬、長短,跟辣不辣其實沒關係。所以,他們選最便宜的。最後,辣椒攤們只得削價競爭,不僅沒利潤,每天還剩下一堆辣椒,只好從一公斤一百降到一公斤十元,跟香蕉一樣。